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都是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操作的,但回收率太低了,导致数据不准确,即使折算了回收率,还是感觉心里没底,想找原因又找不到,也没有解决办法。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回收率低的原因以及解决思路。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点,国标方法所针对的样品很多时候只有一种或者几种,即使是同样类型的样品,其基质构成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回收率有差异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实验员本身的操作问题,也不是国标编写者出了错。其次,我们从原理出发,可以发现回收率低的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为什么国标回收率是高的呢?举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常用到的提取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用水、甲醇、乙腈、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或者一定比例的混合溶剂来提取;二是QuEChERS方法,本质也是差不多的,都是根据极性相似相溶的原则来提取目标物。但直接提取的方式本质上就是利用一种极性与目标物相似的溶剂来提取目标物,那么这里就需要与样品的基质进行竞争了,问题也出现了。
例如:样品(以水产品鱼为例)所含油脂较低,那么用甲醇或水提取效果可能会很不错,选择性也更高。但如果实际样品中油脂含量较高,而目标物本身也是具有一定油溶性的话,此时光是用甲醇或者水来提取,效果可能就会比较差了。

解决方案:可以根据目标物和样品基质的极性调整溶剂极性,例如使用极性更低的乙醇或乙腈、丙酮进行提取,也可以使用混合溶剂。如果是QuEChERS方法的话,可以适当降低水的比例,这时候溶剂的极性也会降低,更有利于提取。同时也可以增加料液比或采取水浴加热、超声、多次提取再浓缩等方式增加提取率。

有一些化合物本身是不稳定的,如维生素C、维生素A、青霉素等。这类化合物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光、氧、热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解,最终导致回收率较低。

解决方案:加入抗氧化剂、避光或者进行氮气保护等。如果是沸点比较低或者不耐热的化合物,在氮气浓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好水浴温度的调节。对于某些易氧化的物质,样品中的金属离子也可能会成为氧化反应的催化剂,这时候可能使用EDTA进行络合,以保护目标物的稳定性。

例如使用分散固相萃取剂时,由于用量的不准确或者萃取时间过长,会有可能导致目标物被吸附。另外,如果是使用固相萃取柱,则可能因为活化程度不够或者洗脱液不够导致吸附不稳或者洗脱不充分,从而导致丢失,回收率下降。

解决方案:可以适量减少分散固相萃取剂的用量和净化时间,也可以使用更多的水和有机溶剂活化固相萃取柱,或者更换容量更大的规格,同时使用更多的洗脱液,以保证目标物被完全洗脱。

这点对于质谱法来说,偏差尤为明显,由于基质效应的影响,导致目标物响应出现了偏差,从而使回收率的计算结果偏大或者偏小。也可能是由于单点计算所造成的偏差。
解决方案:使用基质溶液配制基质曲线校正结果,或者使用标准加入法或者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

其实回收率低的原因还可能包括很多方面,如仪器的稳定性、流动相的改变、质谱中不同类型碎片的选择、pH值的影响、复溶剂的影响、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形态等等。我们也可以在每一步操作之后对溶液进行测定,找到出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从而更好的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