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标中很少使用标准加入法?
浏览量 45
时间 2025-03-11

       常用的定量方法包括外标法和标准加入法。其原理和要求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在使用的时候是否每种化合物都合适?或者说我们应该使用哪种定量方法?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做到定量准确,就必须先了解不同定量方法的定量原理和需要注意的细节,以确保整个分析方法的科学性。


01 外标法

       外标法是通过直接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根据质量浓度和响应值来拟合一次方程曲线,再根据待测样品的响应值计算得到质量浓度。一般国标方法主要分为单点定量曲线定量两种,而质谱法为了保证准确性,会使用曲线定量较多。

       外标法是应用最广的定量方法,其优点是简单快捷。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质谱法中基质效应影响较强的实验需要用到基质溶液配制曲线以外,我们还需注意曲线的斜率是否过大。就算相关系数较高的情况,如果曲线斜率过大,也会导致定量结果发生较大偏差。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一些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中,如邻苯二甲酸酯、高氯酸盐、双酚A、壬基酚等项目。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做溶剂空白实验扣除空白值,或者加入零点到曲线中进行拟合,此外也需要做多组平行实验并折算回收率。


02 标准加入法

       标准加入法本质与外标法一致,主要区别在于标准加入法并不是用纯溶剂或基质溶液配制标准曲线,而是采用不同浓度(水平)的标准溶液进行加标,相当于采用多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进行曲线拟合。

       这个区别是添加的标准物会随前处理开始直到上机测定,也就是说本底里的目标物在前处理所受到的损失,在仪器中受到基质的影响。还有容器或操作人员之间的误差等因素,添加部分的标准物也会受到同样程度的影响。

       这个定量结果不但校正了基质效应,而且还校正了回收率,因此也有人认为,标准加入法的回收率是100%的,所测值即为真值。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种方法,每一个浓度点都需要进行加标实验,加标数量多,操作麻烦,而且对于不同样品,不同检测器分析,均需要重新制作加标曲线,要求严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曲线必须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否则定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标准加入法很少被应用的原因。

       标准加入法的操作虽然繁琐,但也不是没有其他优点。标准加入法的曲线不仅定量准确,而且当样品为阳性样品时,同样可以通过拟合曲线来得到样品值,见下图。

       由于样品的本底值使曲线中每个浓度点的响应升高了A0,因此标准浓度的零点所对应的截距就是本底值所产生的响应。因此在曲线相关系数较高的情况下,曲线与X轴的截距Cx的绝对值就是样品的本底值,如果相关系数为1,此时Cx的绝对值即可以理解为样品的真值。

       但同样这也是标准加入法的缺点,如果是本底值含量很高的样品,就会使A0过高,曲线斜率变小,造成较大偏差,而且加标也会变得非常不方便。


03 总结 

       如果想要准确地定量某一个样品的本底值,作者还是建议使用标准加入法的。在没有同位素内标的情况下,参加能力测试,使用标准加入法的定量结果会使通过率大大增加。

但如果是批量测定,建议还是可以使用外标法再折算回收率。